第38章 买到就是赚到!买得越多赚得越多!(2 / 2)

加入书签

“顾老板要快点拿到的话,就在这个单子里选,都是原先有客人下了订、都造好了,他们宁可不要订金也不接船的。你交了钱,稍微整修天,就能交货。

还有这条全新的样品,我们连设备都装好了,后天就能开到粤州,我们是准备展会期间,有意向客户的话,直接让他们参观的。”

听说有现成样品,顾鲲当然优先看样品了。结果稍微一看,就觉得很满意。

“乌厂长,看来你们也是卡着政策界定的上限造船的呐。”顾鲲调侃了一句。

乌经纬笑笑“在这行混,没办法。”

原来,乌经纬那条样品,刚好是卡着渔政管理部门对于“中型机动渔船”的定义上限造的。

当初顾鲲第一次在威沙上缴换证的时候,当地管理人员就跟他说过,他的中型许可证,将来登记船只的时候,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标准排水量不超过5吨、主机功率不超过44米。”

而乌经纬这条样品,恰好全部满足。

标准排水量420吨,主机功率435千瓦,长度51米。

这就好比后世的房地产开发商,一看国家对不同等级豪宅契税交易税的界定标准,是9平。那就一水儿的开发88平、136~139平的户型,顶着每一级的上限差一点点,来把政策优惠充分用足。

当然,乌经纬这条样品船,并没有三项指标都卡最高。他卡得最极限的,是主机功率,而吨位和船长都有所余量。

这是因为这条船带了全鱼舱冷库。渔船冷库要耗费大量的电力功率,所以柴油机的输出就要分走一小半。如果船的吨位尺寸也顶格造的话,就开得太慢了。

现在这样的话,可以确保冷库全开状态下,最大航速依然能保持在14~15节。如果关掉冷库、全部动力用来推进的话,能开到18节以上,极限状态逼近20节。

这个速度就比目前印尼佬的大部分老式渔政巡逻船都快一点点了(跟军舰当然没法比)。

而且顾鲲看了一下,船的各项装备都很齐全。

探鱼器的精度挺不错,是很扎实的军转民产品,比南洋那些渔船好多了。

各种网具和卷扬拖曳设备也是90年代中期比较新式的,起码比从刘民那儿租来的船领先七八年。

另外船上的冷库还带可升降的隔热隔断、分段制冷控制。这样如果船上鱼获少的话,可以选择先开三分之一容积的冷库制冷。等鱼获多了堆不下之后,再把后续两段冷库陆续投入。

这样就比那些3多吨、全船只有一个全通式冷库的船,还要经济很多,鱼少的时候非常省电。

顾鲲先在心里估算了一下同样的船,如果在马来西亚或者李家坡买,需要多少钱。

“刘民那条造的时候就4吨。如果装备一样的话,这条420吨的就要75万令吉了。一千吨以下的船,全船冷库和额外主机功率带来的成本,就要占总造价的35~110万令了。

再加上其他新式探鱼器、网具、拖曳设备……全加起来算10万令吧,这条船在李家坡进货,至少要120万令。”

顾鲲心里很快心算出了买外国货的售价。

如果按照如今人民币那么低的汇率,这些钱直接汇兑过来,相当于290万人民币了。

然而,顾鲲看到的乌经纬的原始报价,就只有230万而已,也就是说,哪怕一点折扣都没有,就要比李家坡货便宜60万!

很显然,这是因为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下跌、而渔船在华夏国内的价格还没上涨导致的。

如果按93年12月的汇率算,当时23~140万令吉,比李家坡货还贵1万令呢。所以到93年12月为止,华夏渔船按官汇在南洋是毫无成本竞争力的(但当时计划内的出口业务,都有国家额外补贴)

赚到了呀!

不过,顾鲲怎么会只满足于60万差价呢!

在乌经纬230万的原始报价上,首先要砍掉因为这条船是别人放弃定金后的滞销货,所以直接打到了2万出头。

顾鲲又卖弄了那么多实力、展示肌肉、跟乌经纬喝酒攀交情。

最后乌经纬把船厂的毛利也砍得差不多了,就当是处理品交个朋友。

最终成交价170万人民币。

三重机缘、三重好礼,买得越多赚得越多!

只花了170万人民币,就买到了在李家坡要相当于290万人民币才能买到的新船!

就这,顾鲲还打算只出11万的按揭,半年后还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