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一五六章 请开海禁(2 / 2)

加入书签

问题是,这太师惠安侯杨聪提出开海禁就有点令人费解了。

其实,朝堂官员都有所耳闻,这会儿的海上贸易被太师惠安侯杨聪把持着呢,整个东南的士绅阶层甚至都要看杨聪的眼色行事,因为得罪了这位太师,损失就大了,不但手底下的商铺作坊里货物卖不出去,甚至就连地里出产的粮食都别想卖个好价钱。

可以说,太师惠安侯杨聪通过海上贸易便可将整个东南士绅阶层牢牢捏在手里,谁都不敢跟他唱反调。

这会儿,他竟然提出开放海禁,岂不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杨聪的行为着实有点让人费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就是想让整个大明的商业都发展起来,让大明走向富强。

至于他个人的收益,其实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他做的原本就是倒买倒卖的生意,他们杨家,其实并不出产什么货物,他们只是派人去将各地土豪乡绅和官宦世家手底下的工场和作坊出产的货物收集起来统一运到海外去贩卖而已。

这中间的利润的确相当的惊人,因为他们收购货物的时候最多也就出大明时价的一倍,而运送到东瀛之后,货物价格最少能翻十倍,也就是说,他们赚取的利润差不多在时价的八倍左右。

不过,他这样做成本也是很高的,因为从收购货物,到运输货物,再到销售货物所有环节,都得花钱。

比如说收购货物,杨家要养一大堆管事和掌柜不说,还要请很多官宦世家帮忙,陆炳所代表的陆家,顾可学、顾可久兄弟所代表的顾家,徐阶代表的徐家都是杨家的合作伙伴,他们从中分得的利润最少在三成以上。

然后运输货物也需要花钱,不管是在大明境内请各地都司卫所帮忙还是在海上雇佣汪直的船队,都得分润出去很多的利润,这一块,最少也是两成左右。

最后在东瀛销售货物也不是一点成本都没有,起码,他得雇很多人去跑生意,去送货,这成本同样占到两成左右。

也就是说,最后落到他手里的利润其实还不到三成。

这海禁开放之后,大家肯定都会想着法子去做海外生意,这收购货物和运送货物两个环节五成左右的成本基本上就没有了,因为想做海上贸易的商贩都会自己想办法将货物运送到各个通商口岸,压根就不用他去操心。

而这会儿能组织起庞大船队将货物运到东瀛甚至是南洋的也唯有汪直和杨聪手底下的洪铁柱,大多数商贩还是没这个能力单独出海的,而他大不了将货物的价格提高两到三倍,人家肯定会很乐意将货物交给他运输又或者销售。

这样一来,不管最后的销售环节是商户自己想办法还是交给他们来做,最后他还是能获取两成以上的利润。

也就是说,他最多损失一成左右的利润,至少,在各地商贩没发展起来之前是这样的。

这一成的利润跟整个大明的发展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而且,随着整个大明商业的发展,生意必定会越做越大,这两成的利润必定也会跟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超过原来的三成利润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杨聪的想法。

开海禁,他不一定会亏,但大明的商业一定会发展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