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李煜的难处(1 / 2)

加入书签

期待中的外援无果,李煜只好夹着尾巴做人,面对大周,尽可能的顺从,唯一不愿意顺从的就是让他去东京朝觐,当初冯延鲁出使的时候,范质就说让李煜去东京朝觐,以示诚意。

获悉大周朝廷的旨意之后,李煜就以身体有恙为由推脱了,李煜知道,一旦他到了东京,将无法再回金陵城,南唐也就完了。后来听使者说,韩通当庭就斥责使者,说:“李煜有病,何不让贤?有心侍奉大周,岂可因小病而废了礼节?难道不能用担架抬着来东京?况且东京的大夫医术高明,必定可以让李煜药到病除,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大周朝廷没有强硬施压,但也没有就此罢休,敕令李煜派出高级别的宗亲或皇亲前往东京,作为常驻使者,以便听候朝廷安排。

李煜无可奈何,跟陈乔、张洎商量之后,派遣其弟郑王李从善到东京常驻,作为南唐的常驻使者,听候朝廷的差遣。

大周的刁难使李煜非常愤怒,却又不能发作,找来郑王李从善,亲自解说派他去东京的差事。

“子师,今天找你来,主要是要派你到东京去,作为大唐常驻大周的使者。”

“臣弟不谙政务,只怕误了大事。”

“朕亦知子师不谙政务,只是大周一定要派宗亲或皇亲前往东京,无奈之下只好派你去,你到了东京,万事顺从,不要忤逆了他们的意思,但凡不可违背的事也由朕做主即可也。”

“既然皇上有旨意,臣弟愿听从皇上的安排。”李从善只好无奈应允。

安排完违心的事,李煜就意兴阑珊地回到后宫,每天面对这样那样的烦心事,实在是很疲惫,很是丧气,接连不断的打击,消磨了李煜的雄心壮志,似乎只有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间,李煜才可以如鱼得水般畅快。

李煜的脸色不好,宫里的人早就噤若寒蝉,偌大的宫殿内变得寂静无声,皇后周宪(周娥皇)见李煜闷闷不乐,便弹奏词调,希望可以缓解李煜的忧愁。

周娥皇抱着琵琶,娴熟地弹奏起来,原来静悄悄的宫殿忽然传来琵琶曲调,细听之,仿佛见到一个美妙女子在花间徘徊,似乎在等待心爱的人。李煜原来枯坐着,正在发愁,听着琵琶声,感受到曲中的美意,似乎已经来到花间,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风和日丽的,郎才女貌,实在是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

周娥皇专心弹奏着词调,似乎感受到李煜的情绪的变化,乐曲开始变得轻快愉悦,似乎两人在花间嬉戏、一个弹奏一个在舞蹈,才子佳人、志同道合。宫里的人知道暴风雨已经过去了,如今迎来彩虹,脸上都露出笑容,皇后真是了得。

李煜已经缓过劲了,听着曲,看着周娥皇专心致志地弹奏着曲子,似乎置身桃花源中,顿感灵感又来,拿起笔,一气呵成填下一首词,还有什么比得上这样神仙般的生活呢?

周娥皇相夫教子,颇有贤名,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尤工琵琶,与李煜感情甚笃,李煜虽后宫嫔妃甚多,但却对周娥皇用情极深,恩宠有加。

国家大事,周娥皇并不掺乎,只是给李煜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后宫,充满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让李煜乐在其中。说实在的,李煜更愿意徜徉在诗词歌赋中,而非天下争雄,只不过生在帝皇家,身不由己而已。

陈乔的建议很多都切中时弊,只是触碰到豪门贵族的利益,这是皇帝老子也碰不到的,自然会受到或明或暗的抵制。李煜恢复井田制,创设民籍和牛籍,劝农耕桑,希望借此缓解国难。新制颁行后,因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激烈抵制与反对,政令未出金陵城已经恶评如潮,以至于政令下到州府也无人执行,豪门贵族甚至曲解政令,误导黎民百姓,造成恐慌,以致李煜不得不屈服,为了脸面,李煜也不说收回,只是把负责该项事务的官员调走,不再任命主管,政令形同虚,不了了之。

新提拔的将领林仁肇,出身行伍,以后虽担任将帅,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因此深得军心。但是,皇甫继勋、朱令赟等人因为林仁肇原为闽将,又志趣不同,便与林仁肇关系不和,经常看不惯林仁肇的做法,有机会便在李煜面前进谗言,声言还是应该倚重南唐原来的大将,起码都是知根知底,不会有异心等等。

陈乔很赏识林仁肇,对他非常器重,常道:“若使林仁肇在外带兵,我陈乔在中央掌握朝政,那么我国虽国土狭小,大周也难以图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