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歪打正着(1 / 2)

加入书签

高勋接任南京留守之后,就对幽云十六州进行巡视,调整了各个县的县令人选,着力改善民生,缓和汉人与契丹人的矛盾,除此之外高勋一直在打探大周的军事、人事动态。

在上京的时候,高勋就知道周国国主年幼,周世宗安排了多位大臣辅政,原以为周国会有一番权利斗争,甚至改朝换代的发生,此事之前屡见不鲜,最起码也应该是雌伏一段时间才对的,谁知道短短两年间,周国不断用兵,却屡屡获胜,高勋很好奇,周国到底是谁说了算,怎么这么稳定,还不断进取呢?难道有权臣当政?

来到南京,潜伏在中原的细作就向高勋报告了大周攻灭南平、武平、蜀国、南汉的信息,除了赵匡胤犯事入狱等等,至于具体的战报就语焉不详、无从获悉,后来,辽国在大周的密探大量失踪,高勋只能通过商人的渠道来收集情报,对于大周朝廷的动态失去大部分预警的能力。

高勋感到很被动,只好重新派出细作,开辟新的情报收集渠道,与此同时,加强幽云十六州各地的城防和防守措施,打算以不变应万变。

后来辽国接到南唐使者带来的求援信息,高勋才知道大周伐唐,高勋连忙召集了手下的将领前来商议,看看如何牵制周国为好。

耶律斜轸听了情报,又仔细看了周军在南面的部署,镇州、定州、霸州。。。有韩令坤、李汉超、曹彬等部,他们都日夜操练,丝毫没有放松的迹象,两国的斥候经常交手,辽军都不能占据上风,看来周军防备很严密。

耶律斜轸建议辽国加大南下试探的力度,同时要求北汉一起出兵骚扰周国,牵制周军,以减轻唐军的压力。高勋深表认同,只是后来在周军的坚决回击之下,辽将崔廷勋率兵侵扰周国,不果,无功而返,北汉回报的情况却是李筠、石守信、潘美、杨廷璋、王全斌等人都在北汉周边蠢蠢欲动,似乎在等待动手的机会,以致北汉不敢再轻举妄动,害怕招来灭国之战,高勋只好作罢。

高勋以为唐国乃大国,与周国两虎相争必有一番争斗,短期之内难有结论,既然南下无果,就静观其变,继续加大情报的打探,等待战局明朗再说。

高勋在南京风平浪静地渡过第一个年头,正当他稳居南京,一心一意为大辽守卫南京的时候,南方传来消息,自己成为中原传唱的“逆臣传”里面的一个主角,把自己投降契丹、欺压同胞的事情绘声绘影地说得头头是道,这些故事已经传遍天下。在中原,自己可是臭名远扬,甚至连南京也略有所闻,还听说延州方面的高氏宗族公开宣称把自己除名等等。

“士可杀不可辱!周国卑鄙小人实在欺人太甚!”一向涵养不错的高勋暴怒不已,打碎了不少府中物件,前来报信的人吓得面如土色,不敢言语。

“天下本一家,有德者居之,岂容一痴儿鹊巢鸠占?还妄称汉胡之别?”高勋大声怒骂,狠狠地摔碎了一个花瓶。

自己投降契丹是追随主将杜重威而为,是主将要投降,自己能怎么办?况且彼时天下大乱,也没有说谁是正统之说,当时辽国入主中原,如果稳定下来,又平定了天下,又有谁说自己投靠外族呢?现在挖出陈年旧事来说,太卑鄙了!难道自己就应该抛弃所有,南下中原才对吗?高勋为自己想了许多开脱的理由,非常合理,不过心底始终有一根刺,抚之剧痛,不可触碰!

本来给高勋安抚得妥妥帖帖的幽云十六州的官场,随着这些逆臣传流言的流传而变得隐晦不明,表面看,谁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心底怎么想,谁也说不清,特别祭祖的时候,心里面说什么就更难说了。没有上榜的文武官员都暗自庆幸,上榜的官员都是极其愤恨,恨不得堵上天下人的嘴。

在辽国,契丹人、奚人等都是高人一等的存在,汉人自然低人一等,凡有利益冲突,皆汉人吃亏,即使在幽云十六州也不例外。

原来汉人受欺压也习惯了,只要不是太过分也觉得正常,如今在周国的传闻的挑动下,汉人还是敢怒而不敢言,只是汉族的官吏遇到这种情况就十分难受了,稍有血性的汉子都会蠢蠢欲动,要捍卫自己的尊严。

契丹人、奚人却不明就里,还是保持本色,依然故我,契丹的贵族更是趾高气昂地欺压汉人,毫不收敛。但凡遇到民族冲突,高勋都非常头痛,即使按照律法来判罪,也难逃各方的责难,让高勋难以施政。以前,在南京留守衙门,高勋令行禁止,耶律沙、耶律斜轸都毕恭毕敬的,如今表面还是一样,但是高勋心里不好受,不敢大展拳脚,难以完全依律而行,生怕得罪了契丹贵族而招来麻烦。

幽州留守的更换自然在郭宗训的关注之中,郭宗训感叹道,辽国也不是没有聪明人,萧思温无能,确实是一个突破口,如今换了高勋,这是一个强手,收复幽州之战又增添了新的变数,幸亏自己从来没有寄望于辽国一击即溃的幻想中,从来都是准备面对强大的契丹骑兵,准备虎口拔牙而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