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北伐开始(1 / 2)

加入书签

十一月,韩通部、羽林卫、董遵诲部都已经休整完毕,也完成了扩军后的磨合,这次扩军数量有限,所以磨合的时间比较短,第一、第二集群、高怀德、张光翰、赵彦徽、工程兵等各部的内部演练均已结束,大家都很清楚随后要干什么,已经摩拳擦掌等待军令。此时,已是冬天,天气越来越冷,再往北一点的人都开始猫冬了,等待漫长的冬天过去。

在议事堂会议上,郭宗训咨询各位宰相、枢密院后,宣布了秘密任命:

魏仁浦为北伐大都督兼监军,慕容延钊为参谋长,率领张永德、李重进、韩通、高怀德、宋延渥、张光翰、赵彦徽、张彦斌、董遵诲、李琦出征,率领各部北伐辽国,收复幽州。

李筠为西北行营都督,石守信为行营副都督,率领禁军到泽州驻扎,预防北汉入侵。

向拱为东京留守、皇城锦衣卫正副统领杨旭、卢明任东京的城防主官和巡检使,周处为皇宫护卫。

下达命令之后,各部就开始昼伏夜行、出三返一的方式调动部队北上,由于整军之后,部队都改为封闭集训的管理模式,将士们不再经常回家,只是每个三个月有十几天假期而已,因此部队出征也不再招来大量的家属送别的情形,外人难以看到明显的出征迹象。

各种战略物资、器械也沿着商路一直向各个囤积点运输,大周境内的道路经过修缮,如今路况很好,非常方便物资的运输,加快了调兵、物资囤积的速度。

情报司、锦衣卫和各地军府开始加强巡查、检查商旅的路引,这是不久前朝廷推行的新措施,但凡商旅出行、外游皆须到各个军府办理路引,说明要去哪里、干什么事,方便沿途检查站查实,没有路引的,须在当地军府接受查证后,再发送路引。

这是一个临时的命令,在大江以北开始实施,其实就是要延缓人员的流动而已,借机延缓北上的人员,也给各地军府巡查、锦衣卫办差增加一个机会而已。办理这些路引也不难,就要在当地军府记录下自己的资料,说清楚要去哪里就可以,就像一个身份证。

大周的各个军府一直以来都在加固城防,特别是北部的军府,在修缮城防的时候,顺势扩建军营也很正常,通常军营附近都设置为军事禁区,闲人不得靠近,所以北上的部队入驻也很简单,甚至可以悄无声息,不知不觉中十数万大军已经来到北边的军府。

北上一千多里地,部队行军的过程中,沿线都实施了戒严,各个军府限制了人员的出入,直到部队离开之后才解除戒严,北上的部队每天都在沿线各个军府的新扩建的军营入住,各个军府提供足够的饮食和住宿,确保部队的战斗力不会因为长途行军而大幅降低。

腊月中,北伐的部队已经在霸州、雄州等地安顿了一个月,早就习惯了这里的气候,养精蓄锐,等待着出征的军令。

北地的冬天,虽然冷,并不是经常下大雪,对于习惯了这样天气的人来说也很平常,当然在室内烤烤火就更好了。如果下大雪,整个世界就会变成银装素裹,白茫茫的一片,野外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没有必要,斥候们连例行公事都不愿意执行。

冬日里,南来北往的商旅越来越少,如今年关将近,商旅几乎绝迹,在边界上,只有双方的斥候、巡逻部队偶尔相见,远远地相互监视着,丝毫没有交手的意思,毕竟太冷了,谁也没有勇气去做无聊的事,按照惯例,大家都好好地过个年,明年再来交手吧。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曹彬部下的羽林卫已经在北地磨炼快四年了,早就成为北地的斥候精英,在他们的率领下,不少羽林卫老兵已经越过边界向北渗透,在他们的视野里,普通的辽军斥候如同草芥,只有部分斥候中的精英才能入得了他们的法眼,如今开战的命令还没有下达,羽林卫潜伏在暗处,冷眼旁观,统计着辽军的巡逻、侦查模式,这些羽林卫都带足干粮、防护装备,多人一组,数组一同配合行动,交替北上,准备配合开战的行动。

偶然与辽军的精英斥候不期而遇,这时就体现出羽林卫与辽军的差别了,都是格斗好手,不过羽林卫的手段更毒,手弩、渔网、石灰、火药雷、火枪,虽然会闹出很大的动静,不过不杀死这些辽军斥候,就马上会引起辽军的注意,不到迫不得已,羽林卫的将士们都不会使用火药雷、火枪,杀掉辽军斥候,他们会带走尸体、迅速撤离、清扫痕迹,重新潜伏起来。

少了一两名斥候,辽军当然明白这是与周军交手的原因,这是经常的事,只要其他的斥候和巡逻的部队一切平安,没有周军的大部队越境,也就正常了,只当做正常的战争损耗而已,根本不会作为一件大事来上报幽州的南京留守高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