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三十三章 杯酒释兵权(2 / 2)

加入书签

五都为一营,设指挥使、副指挥使;

五营为一军,设军都指挥使、军都虞侯,《水浒传》中多次陷害林冲的陆谦,就是虞侯;

十军为一厢,设厢都指挥使。一厢大概有两万五千人。

第二步:强干弱枝,全国招募勇猛强悍的士兵。

宋太祖赵匡胤先是裁汰殿前、侍卫二司所掌握士兵,剔除老弱怯懦者,将骁勇将士编为上军;接着命令各州郡将所部精兵送至都城;三是挑选精壮的士兵作为兵样,分发到各地,以此来招募训练士兵,待训练完成后送到都城。

用这种方法,赵匡胤将全天下最能战的勇猛强悍的士兵,统统收纳到禁军当中来,禁军的战斗力远远强于普通厢军,即使有节度使想造反,他们手下的兵,也干不过中央禁军,这就是强干弱枝计策。

第三步:禁军驻扎实行“番戍制度”,每三年更换一次驻扎地。

禁军将领手下的兵,每三年换一个地方,这样可以避免军队与当地豪强勾结,形成地方势力,地方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番戍制度”还可以充分锻炼禁军,使每一部禁军都有机会驻扎京师和守边。大大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与适应能力。

整治完军队,剩下的就是谁说了算的事了。

毛公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以,从有了人民军队开始,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党指挥枪。

赵匡胤虽然做了军队改革,然而军队的指挥权还不完全在自己手里。指挥使、藩镇权力太重,明显的君弱臣强,危机重重。

为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赵匡胤决定“收回兵权”。

◆一场著名的酒局

历史上有很多酒局,最有名的有两个:

一个是项羽在咸阳郊外摆的鸿门宴;另一个就是赵匡胤举行的“杯酒释兵权”的一次宴会。

赵匡胤不想杀人,自己黄袍加身当皇帝不杀人,为了坐稳江山他还不想杀人,当然,误杀不算(比如郑恩郑子明)。

他爱喝酒,也喜欢借助酒来解决问题。

为了彻底消除帝位的隐患,保证大宋帝国有一个安稳的未来,同时又能让兄弟们得以善终,在改革了禁军制度之后,赵匡胤觉得他必须开诚布公地跟大家谈一谈。让兄弟们交出兵权,保他们世代荣华富贵,这样就不会上演历代诛杀功臣的那些悲剧,大家一团和气,还是一辈子的好兄弟。

这场酒必须喝,这是他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了。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赵匡胤搞了一个大型的派对,把石守信等老友叫来饮宴。

酒至半酣,大家正开心的时候,赵匡胤站起来,发表了一通即兴获奖感言:

如果没有你们这帮兄弟的鼎力支持,我老赵不会有今天,但是,在座各位,你们是不知道我当这个皇帝有多难啊!自打我当了这个皇帝,我不是睡不着,就是做噩梦,没有睡过一次好觉。实话实说,当这个皇帝真没有那个时候当节度使快活!

石守信等人忙问是什么原因?

赵匡胤道:“这不明摆着的事吗,我这个皇帝位置,世上哪个人不想要呢?!”

听话听音,皇上的意思是在座的各位也都是想觊觎皇位的人之一,这些将领们当然坐不住了,纷纷跪地磕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怀有异心呀?”

赵匡胤感慨道:“那不一定,我知道你们在坐的各位没有异心,可是你们的部下就难说了,万一你手下人想富贵,哪一天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这场酒不好喝啊!”

石守信等人没一个敢吱声的,全都跪在那儿,面面相觑。各位的脑细胞都在飞速地旋转,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皇上害怕我们手握重兵,搞不好这是要被杀头的节奏啊,我们可不想步北平王郑恩的后尘,死得不明不白。

大家纷纷要求皇上给“指一条明路”。

赵匡胤意味深长地说:“人生在世,如同白驹过隙,大家追求富贵,不过是想多挣点钱,多点享受,让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既然如此,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再买些歌姬舞女,日夜饮酒相欢,颐养天年。赵氏宗亲再同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更好?”

这嗑唠得硬啊,赵匡胤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皇恩浩荡,众将纷纷叩头,俯首听命,山呼万岁。

第二天,石守信等众位将领,纷纷上表声称自己有病,要求解除兵权。

赵匡胤很满意,欣然同意解除他们的禁军职务,升任地方节度使。

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名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于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地解除了功臣宿将对大宋禁军的掌控权。

当时,石守信还暂时保留一个“侍卫都指挥使”的虚名头衔,已没有任何实权,一年后也给免了。

赵匡胤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他把大女儿嫁给了王审琦的儿子,二女儿嫁给了石守信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三弟赵光美。加上之前把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四位好兄弟全跟赵家结为了亲家。

接着,赵匡胤将各位将领统统派往各地,镇守一方。

派韩令坤镇守常山、王彦升镇守原州、董遵诲镇守环州、郭进镇守西山、李继勋镇守昭义、姚内斌镇守庆州、李汉超镇守关南、马仁瑀镇守瀛州、贺惟忠镇守易州、何继筠镇守棣州、武守琪镇守晋阳、李谦溥镇守隰州、赵赞镇守延州、冯继业镇守灵武。

酒能成事,酒也能坏事,赵匡胤就靠一杯酒,成功解决了历朝历代都让开国皇帝头疼的大问题,彻底杜绝了禁军将领发动军事政变的可能,成功化解了开国君王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

这是何等的智慧?也只有大智大勇、率性敢为的赵匡胤做得出来。

自古帝王多无情,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功臣良将们,跟着皇帝打天下的时候,大家称兄道弟,一团和气。等到天下定了,要分享富贵了,矛盾就出现了,皇帝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必定向自己当初共患难同生死的兄弟们下毒手。

比如那个把宋太祖当做偶像膜拜的明太祖朱元璋,就亲手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洪武四大案”:洪武九年的“空印案”、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这四个案件牵扯冤死的人达十多万,其历时之久、手段之狠、刑罚之酷、牵连之广、杀人之多,史无出其右者。

我们就拿“蓝玉案”来说。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出塞追击蒙古军队,直到今贝尔湖畔,俘获男女七万七千人,大胜而归。此后,蓝玉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凉国公。蓝玉是继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之后,最有名将军。在军中颇有威望,麾下骁将十余员,个个勇猛善战,这肯定会让明太祖朱元璋睡不着觉了。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从蓝玉家中发现倭刀近万把,遂指控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刻以“谋反罪”将蓝玉下狱,抄家产,夷三族,将蓝玉剥皮实草,传示各地。

本案被株连的者达到一万五千余人,连蓝玉府上教书的先生也被处斩。列名《逆臣录》的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一个“蓝玉案”就死了两万多人,让大明的“元功宿将,相继尽矣。”以至于后来,明太祖的孙子朱允炆上台,燕王朱棣谋反,全国上下,朱允炆想找个带兵打仗的将军都找不到。

杯酒释兵权,让赵匡胤成功收拢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展现出了赵匡胤的大智慧大格局和慈悲胸怀。不杀一人,就能将军权收回中央,以柔克刚,一招兜罗绵手,抚平一切血肉厮杀,其乐融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君臣合作共赢,前无古人,一千多年来,鲜见来者。

整顿完军队武将,紧接着,赵匡胤开始对这些名臣硕老的文官们,动动心思脑筋了。

太祖年间,有一件非常隐秘的事情,被众人传得沸沸扬扬,无论是故事里的事,还是只是传说,虽然没有人亲眼见过,一直被传得神乎其神,它的存在,甚至改写了整个大宋历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