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四十五章 兵战两川(2 / 2)

加入书签

王全斌率宋军南下,王昭远率蜀兵北上。

十二月,宋军在后蜀部校赵彦韬的带领下,轻松攻拔乾渠渡、万仞燕子两寨,接着又攻下兴州(今陕西略阳),击败蜀军七千人,俘获军粮四十多万斛。

攻下兴州,即封赵彦韬为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升为兴州刺史。

接着宋军又攻拔石圌、鱼关、白水二十多座兵营。

王昭远在四川广元集中了重兵,久不习战的蜀军跟久经战阵的宋军在三泉等地打了三仗,结果三战三败,便被打得落花流水。

三泉之战,宋军先锋史延德大败数万蜀军,擒俘招讨使韩保正、副使李进,缴获粮食三十多万斛。

紧接着,宋军又攻克利州(今四川广元利州区),缴获军粮八十万斛。

大宋军队如石压卵,势如破竹,蜀地“雕面恶少儿”恰似纸糊的将军,任你如何的“变脸”,如何的虚张声势,在真刀真枪面前,就一个字“败”,两个字“狂败。”

王昭远一路狼狈逃窜,渡过桔柏江,烧毁桥梁,退回到剑门关。

剑门关是后蜀最后的一道关隘天险,一旦失守,老巢成都就直接暴露在宋军面前。

王全斌驻兵益光,在此召开前敌军事会议。

王全斌道:“剑门是天险,古称‘一夫持戈,万夫不能前进,’这个仗怎么打?请诸位各陈进取之策。”

降卒牟进提议道:“将军可记得当年邓艾入蜀的事,邓艾是沿着一条‘来苏小路’,绕过剑门关,抵达成都的,将军可派一支队伍,抄此险径,到达剑门关后,两面夹击,定然可以拿下此关。”

王全斌觉得此计可行,便派先锋史延德率领一支部队抄“来苏小路”,到达剑门关后,现身于蜀军身后,重演一次当年邓艾入蜀的悲壮故事。当疲惫的史延德带着一千多人在剑门关后面出现时,蜀军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崩溃了。

如果王昭远真的是“诸葛亮”,他完全可以派强兵先把史延德部的宋军干掉,毕竟这些宋兵一无粮草,二是疲兵、伤兵,三者人数不多;要知道当年后唐攻蜀,那个后来做了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就是在这剑门关前,折腾了几个月,无功而返的。

王昭远毕竟还是个水货“诸葛亮”,遇到真刀真枪,他肚子里的那点兵书战策,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两面夹击之下,千古天险剑门关就这样轻易失守了。

宋军攻克剑州,杀死蜀军一万多人。吹牛不怕闪了舌头的王昭远,自己抛弃甲胄藏匿民家,宋军展开大搜捕,将他活捉,押往开封,被赵匡胤授与左领军大将军(多半是个虚职)。

拿下剑门关,王全斌的北路宋军就进入到了成都平原,成都就在眼前。

孟昶得知王昭远等将领全被宋军给俘虏了,大为震惊,“出金帛募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仓促间组建了一支队伍。可是这样的队伍怎么会有战斗力?面对久经战场的宋军,无异于以卵击石。

孟昶将“率精兵数万守剑门”的重任压到太子孟玄喆肩上,孟玄喆“素不习武”,他比王昭远更不靠谱。副帅李廷珪、张惠安也都是“庸懦无识。”三只菜鸟率数万新募的蜀兵,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更为好笑的是,太子竟然将此次出征当成炫酷耍帅泡妞看风景,完全不知死期将至,“玄喆离成都,但携姬妾、乐器及伶人数十辈,晨夜嬉戏,不恤军政。”

部队才到绵州,孟玄喆就得知“宋师已破剑门”。这位太子爷的第一反应不是率军阻击宋军,以减缓他们进攻成都的速度,为后方防守留下宝贵的时间,而是临阵脱逃,“遁归东川”。一溜烟跑到东川,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又掉头逃回成都。

不仅如此,在逃跑的路上,孟玄喆以“不给宋军留一粒粮”为借口,将沿途房屋、粮草全部烧毁,这跟乱兵有啥区别?惹得蜀中百姓怨声载道,对这帮乌合之军恨之入骨。

在北路,孟昶已经完败,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东路。

◆东路入川

东路军的主帅刘廷让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此次,他担任的就是辅攻和牵制,主要配合王全斌的北路军作战。他要走的是三峡水道,“巫山剑阁高入云,瞿塘滟滪奔如雷”,涛高浪急,险象环生,绝壁奇峰、峥嵘无地。

大宋东路军的行军路线:是从归州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经夔州(今重庆奉节)、开州(今重庆开州区)、万州(今重庆万州区)、忠州(今重庆忠县),在忠州西面北上,经遂州(四川遂宁),到达成都。

刘廷让与曹彬率步骑两万,自归州沿长江西上,水陆并进。归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宜昌秭归县,这里也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

宋军进入三峡,接连攻破松木、三会、巫山等寨,杀死后蜀的将领南光海等人,歼敌五千余人,活捉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弘等人,夺取战舰二百余艘,俘获水军六千多人。

瞿塘峡,窄如走廊,两岸高山夹江对峙,所以又叫夔门,这里是宋军由三峡进入蜀地的大门。宋军在距夔州三十里处舍舟登陆,先夺城东过江浮桥,然后乘舟而上,很快打到了夔州。

驻守夔州的是宁江节度使高彦俦,他告诉副使赵崇济、监军武守谦道:“大宋军队远道而来,利在速战,不如坚壁以待之。”要求大家拖着坚守不战。

但是这个监军武守谦不服气,私下带了一千多士兵杀了出来。结果,两军一对阵,蜀军就败了,转身都往城里跑,宋军在后面紧追,城门还没来不及关上,宋军就冲了进来。

守将高彦俦奋力作战,身受十几处伤,判官罗济劝他逃回成都,高彦俦不愿意,道:“之前我已经丢掉了天水,今天又守不住夔州,纵然蜀主不忍杀我,我又有何面目见蜀国父老呢!”

罗济道:“如果不回成都,那只有降了。”

高彦俦道:“降也不行啊,我一家人都在成都,如果我降了,一家百十口就全完了。所以,今天只有一条路可走,只能为国捐躯了!”说完,将节度使大印交给判官罗济,穿戴整齐,望西北再拜,登楼纵火自焚而死。

整个卫蜀战争,牺牲的将领只有高彦俦一人。李太后当年特别看重高彦俦,说永远不会背叛蜀国的只有他。不幸言中,只有他一人抗战到底,其他一律降了。

刘廷让非常钦佩高彦俦的忠义,占领夔州后,他派人找到了高彦俦的遗体,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东路宋军势如破竹。“蜀兵所在奔溃,将帅多被擒获。”万州(今重庆万县)、施州(今湖北恩施)、开州(今重庆开县)、忠州(今忠县)四州刺史皆降,峡中郡县都被宋军一一攻下。

刘廷让入城后,按照宋太祖的训示,将官府仓库中的钱币、丝织品全部赏给军队将士。宋军诸将都想通过大肆杀戮,来发泄自己欲望,都监曹彬严令军队,禁止烧杀抢掠,宋军所到之处,始终秋毫无犯,蜀地军民都感悦听命。

赵匡胤听说此事后,高兴地说:“我的任命适得其人了!”,特地下诏褒奖曹彬。

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说,“太祖圣性至仁,虽用兵,亦戒杀戮”。

乾德三年(965)正月,刘廷让率军到达遂州(今四川遂宁),遂州知州献城投降。

此时,宋军北路王全斌已兵临成都城下。

孟昶无计可施了,“益惶骇,问计于左右。”

有老将出主意道:“如今之计,只有出重金,收买勇士,对抗大宋军队。”

孟昶伤心道:“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为吾东向放一箭!”养了四十年兵,这么不禁打,都败了,现在还要招募新兵,谁还能打?

让孟昶没想到的是,自己败就败在“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上面,后蜀兵将过惯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太平日子,军队渐渐丧失了战斗力,早已忘了如何打仗。

面对如狼似虎的宋军,蜀军几乎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一座座看似牢不可破的天堑险关,在宋军这里,就好像纸糊泥塑的一般,被宋军轻而易举地给攻破了。宋军斩关夺寨,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蜀军一败再败,败无可败。

主降派李昊劝说孟昶封好官府仓库,主动投降,孟昶无计可施,只得听从了他的建议。

“降吧!”为避免蜀中百姓再遭兵燹之灾,孟昶命宰相李昊草拟降表。李昊曾在前蜀做过宰相,前蜀投降时是他写的降表;在后蜀也是宰相,现在还是他写降表。

老百姓听说又是李昊写的降表,都乐了,当晚偷偷地给他家送了个匾:“世修降表李家”,挂到他家门口。

◆孟昶投降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后蜀富而不智,两代亡国。

乾德三年(965)正月十三日,王全斌在剑门关代表大宋皇帝接受了降表。

孟昶家中有两百多口,他在降表中提了三点要求:

一、能够赡养七十多岁的老母;

二、保护祖宗山陵;

三、得到封号。

王全斌马上给赵匡胤打了报告。

正月十九,王全斌带军来到成都。

从大军出发,到后蜀投降,宋军只用了六十六天就灭掉了当时中华大地上最富有的一个割据王朝。后蜀四十六州,二百四十县,五十三万四千户,全部纳入大宋版图。

在位三十一年,四十六岁的后蜀皇帝孟昶举行了隆重的投降仪式,他自缚出城请降,王全斌也全权代表大宋朝廷安抚了孟昶。

孟昶还不放心,派了自己的弟弟带了降书,亲自到开封,向赵匡胤“奉表求哀”,请求赵匡胤一定要优待他们一家老小二百多口。

赵匡胤很快回书道:“自求与多福,当尽涤于前非,朕不食言,尔其无虑。”他告诉孟昶,你到京都后,只要你好好改造,我保证你的安全,不用担心。

十多天后,东路刘廷让、曹彬的大军也到达了成都。

孟昶赠送刘廷让财物以及劳军的规格,与王全斌的一模一样,大宋的将军,他是丝毫都不敢怠慢的。恐怕有什么闪失,对自己和后蜀百姓不利。

乾德三年(965)三月,孟昶被宋军押解入京,这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出川,他最后一次回望蜀乡,家国渺茫。成都有数万百姓哭着为他送行。

男女老少沿江护送,孟昶也掩面痛哭,其中“得恸绝者数百人”,现场哭晕的就有数百人。老百姓从成都一直送到键为县,绵延达数百里,场面相当感人。

能得到百姓如此的拥护,孟昶也算得上是一个昏而不庸的皇帝了。

绿柳才黄时节,孟昶携家小以及李昊等降官一行,被押赴大宋都城开封。

沿途杜鹃声声凄啼:“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

听得人心都碎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