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_36.帝君语(1 / 2)

加入书签

.

擎天柱的尽头,云海之上,炫炫霞光之中悬浮着一座美轮美奂的宫城。swisen.com城中绝大部分区域皆被一种浓郁得几近液状的紫色灵雾笼罩着,若置身其中,便如沉浸在黑暗里,伸手不见五指。唯独从西城门通往中央大殿这一段路清晰可见。

天机神君进入大殿之后,向悬挂于殿中央的一幅山水巨画毕恭毕敬地行了一礼,朗声道:帝君在上,仙种们已出宫,圣使在外求见。

过了半晌,巨画如遇风的湖面泛起一圈圈紫光涟漪,从中传出一个清淳柔缓得足以倾倒众生的声音

让她进来。

这座大殿是太黎神宫中最神秘的地方,颜初静只来过三次。

第一次是五年前,通过试炼终关,找到大火小火后,她问天机神君有无办法尽快治好大火的元神之伤,天机神君带她来此。

殿中之人告诉她祝融峰乃巫祖祝融精血所化,蕴含先天火灵,只要大火与小火合体扎根于峰顶,源源不断地汲取元灵之气,再加上阴阳真元的调理,百年后应可伤愈。倘若百年之内她羽化登仙,带他们到仙界,饮下阴阳仙泉,亦可即愈。

这两个法子,颜初静自然是倾向于后者。为了能够早日仙体大成,举霞飞升,五年来,她废寝忘食地修炼。

第二次是在晋阶凝心期的时候,天机神君建议她到大殿附近,借神遗紫气突破心境。不料殿中那个神秘人开口叫她到大殿里宁心修炼,结果那次突破异常顺利,顺利得让她觉得有些神乎奇迹。

可惜的是,两次进殿她都未能看见那神秘人的长相,但仅闻其声,也能判断出那是个魅力无穷的男子。而且不知为何,每次听见他的声音,她总觉得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渀佛冥冥之中早已听过千百遍,水乳茭融般的熟悉,却偏偏想不起何时何地听过,明明是陌生人

第三次是昨日,在这幅气势磅礴的山水巨画前,天机神君将九晶仙甲亲手交给她,而那神秘人则在她左掌心处种下一朵汨萝香,作为圣使的印记。

颜初静原本就打算得到九晶仙甲之后,返回地球。听说嬗司娘娘曾留下这么一道谕旨,当即答应帮忙取回圣物。她得到过嬗司娘娘不少帮助,难得有报答的机会,也不怕这任务有多难,只想着尽力而为。

第四次

也许是最后一次。

颜初静站在大殿门前,迁思回虑。

八大试境里隐藏着无以计数的猛禽凶兽,重重迷阵,处处陷阱,不知有多少人埋骨其中或饮恨出局。数万名的修士武者,最后只有二十五个人通过考验。她不是不明白自己赢得太过轻易,只是对九晶仙甲的志在必得让她不得不沉默,难得糊涂。

但,此时此刻,她即将离开太黎神宫,有些问题也该问个清楚了。

天无垠,燕归时,山峦叠苍,水波浩淼

每一次看见这幅巨画,颜初静都会想这是谁的手笔,竟如此壮丽,如此细腻,一旦走近,那山那水渀佛扑面而来,就像是上古神人施展大神通将一片江山炼入素帛之中,使之成画,予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而那神秘人的声音便是从这画中传出,柔如风,清如水,淳如陈酿。

嬗司娘娘开创了太黎皇朝,太黎明神宫是她的行宫,她走后,谁有资格接掌天机神君奉命主持神试,他听命于何人

请问,您是帝君么其实颜初静想问的是哪位帝君,可是想到嬗司娘娘那四位帝君之间的关系似乎不怎么和谐,也担心直问封号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画面上,波光潋滟处,紫光微漾。

那人只回了她一个字。

是。

颜初静听出他并无不悦,方问:帝君是否晓得我从何处来

那人嗯了声,却无下文。

颜初静心想,这里本事最大的人就是你,陵云帝君也暗示过了,我不问你问谁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今天定要把事情弄明白才行。

她斟酌用词,语调沉缓:我来时糊涂,不知自己因何而来,所遇之事多离奇,幸蒙嬗司娘娘错爱,多次逢凶化吉。我无以为报,此去母星路遥时久,临行之前只想将前尘迷雾拨开,看清自身来路,还望帝君见怜

她说得笼统,心知此人如果知道真相定然明了她话中之意,倘若不知,那她就算说得再详细清楚也无用。

那人沉默良久,才道:你若能将沉蒂骨玉带回来,本君必定实言相告。

颜初静凝望着画面,眼中有无奈,但更多的是坚决。

一言为定。

绥和县是一个东临天雾山脉,南接戴河的中等县城。县子附近的土壤不宜耕种,草长得也不丰茂,少人放牧,因此县中有部分居民以捕猎、采药、买卖皮毛兽骨药材等为生。懂得行情的人可以在这里买到质量上等且价格实惠的山中珍品。

花无病就是个懂行的。

在神试的最后一关,他被淘汰出局。他在天雾山等了半个月,没等到花明观出来,便知道干爹十有是通过了。他们来时约好试炼过后在绥和县的暖水客栈集合,结果其他六名一同参加神试的弟子,有四个倒在试境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活着出来的两个,一个重

ahref="https://www.shubaol.com/book/5/5636/"title="娇妻的江湖h文无弹窗"娇妻的江湖h文无弹窗/a

伤,一个废了右腿。只有他命大,吃过颜初静送的灵丹,身上的大伤小伤全好了,出来的时候比进去时还要精神。

人死不能复生,他们三人强忍悲痛,背着同门的遗物以及在试境中得到的各种天材地宝,回到绥和县,在暖水客栈包了小院住下,一是等花明观,二是养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